司马昭真的弑父杀兄了么(没有)

历来权力之争,少有不腥风血雨的,但历史上司马师与司马昭这对兄弟却好像是其中的异数,两人互相扶持,一个主外,一个主内,共同维护着司马氏的权力。

司马师英年早逝,既杜绝了兄弟反目的可能,也让我们失去了看一场大戏的机会。

司马师是受到惊吓而死于其陈年老疾——目瘤,这点没有疑问,但其中是否有司马昭的身影,很难猜测。很多学者认为,司马昭没有杀死司马师的动机,关键的原因就是因为司马昭无子,其养子司马攸是司马昭之子过继给司马师的。

无论是兄长司马师,还是亲子司马攸,司马昭能否容忍对权力的渴望而弑兄杀子很难说,毕竟在权力面前亲生儿子都可以放弃的例子太多了,仅此一点就排除司马昭的嫌疑,有失公正!历史真相究竟如何,我们一起来看。

司马师死亡详细过程

公元254年,司马师诛杀魏帝曹芳心腹中书令李丰、太常夏侯玄,国丈张辑三族,废曹芳为齐王,立曹髦为新帝。

次年,曹爽余部、扬州刺史文钦,与李丰夏侯玄的生死之交、镇东大将军毋丘俭矫称受太后诏书率军六万讨伐司马师。

收到敌情以后,司马师紧急召开会议,其朝中嫡系对敌情的判断均认为不足为患。如光禄勋郑袤认为:“毋丘俭善谋但无断,文钦有勇而无谋。江淮地区的士卒锐气不能持久,只需深沟高垒挫其锐气,叛军自溃。”荆州刺史王基献计:“淮南的叛逆,并不是吏卒和百姓想要作乱,而是被毋丘俭等人诳骗引诱再加以胁迫,所以暂时聚集在一起。如果大兵一到,必然溃散”河南尹王肃也认为:“现在淮南众将土的父母妻子都留在内地州县,只要迅速派兵将其看管住,不让叛军夺回家小,他们必然会像关羽那样土崩瓦解。”

当时司马师刚刚割掉困扰自己多年的目瘤,病创甚重。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了神医华佗及灵药麻沸散的前提下,这种病症对能够享受到全国最好医疗条件的司马师来说并不致命,需要的只是静养和休息。群臣都认为大将军不须亲自出马,由太尉司马孚率兵即可搞定叛军;唯独王肃、傅嘏、钟会三人力反众论,坚持劝司马师亲自带兵迎敌,耐人寻味的是,司马师愣是被这一小撮人说服了。

最终司马师以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监视魏主,自己强撑病体率军赶去前线汝阳,与淮南叛军对峙。由于叛军没有和东吴搞好关系,导致大本营寿春遭到吴军的偷袭,魏军则深沟高垒拒不出战,毋丘俭、文钦进不能战,退无后路,两人对此无计可施。主帅尚且如此,将士军心沮丧涣散,叛军投降者接连不断。眼看对方的溃败只是时间问题了,司马师派大将诸葛诞督豫州各军向寿春推进,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州、徐州各军抄袭叛军的退路,自己从汝阳秘密进兵到乐嘉与名将邓艾会合。

就在这胜利的前夜,发生了一场看似意外的突发事件。文钦恰于此时带偏军偷袭兵力薄弱的邓艾,不料却遇到了魏军的主力部队,吃惊之下不知所措。三国后期著名悍将、文钦的儿子文鸯闪亮登场。这个十八岁的小伙稳定了父亲的情绪,提议趁魏军阵脚未定之际劫营。于是父子议定兵分两路,当夜进行夹击。文鸯首先赶到战场,竟带着几百人就闯入魏军的中军大帐附近,喊杀之声居然传到了主帅司马师耳朵里;惊人之处尚不及此,由于文钦迷路,在天明之前都没能赶来接应,文鸯领兵撤退。司马师派左长史司马班率领骑兵八千人从两翼追击,据魏军报告:文鸯单枪匹马闯入数千追兵之中挥鞭乱打,一次就杀伤百余人,然后突围而走,像这样来回六七次,所向披靡。魏军吓破了胆,文鸯扬长而去!

处理各项军国重计所造成的精神体力上的损耗,使得司马师的病情已经开始严重,但尚可支撑;经文鸯这么一闹,司马师大受惊吓,急得那只病眼都从创口中爆裂出来,疼得他把被子都给咬破了,病情迅速恶化。叛军旋即兵败,毋丘俭被俘杀,文钦父子投奔东吴。魏军完全收复淮南之日,也是司马师不治身亡之时。

司马师之死四大疑点

虽然正值壮年,司马师的死因倒没有什么疑问,既非遇刺,也非中毒,确实是因为目瘤爆裂后引发其他症状导致不治。关键在于,司马师的死亡过程着实有些诡异。

疑点一:司马家拥有带兵经验的人才并非只有司马师一人。

嘉平五年,东吴太傅诸葛恪以倾国之力二十万众围攻魏国合肥新城,受命统带二十万精兵前去救援的司马家大将,就是叔父辈的司马孚,最终迫使来势汹汹的吴军狼狈撤退。这次成功经历,正是此前群臣建议司马孚督师的原因所在。

然而司马家还有少壮派司马昭!司马师上台时面临的情况很棘手:内部不服者大有人在,外有吴、蜀两个强敌。这段时间他和大弟司马昭的分工十分明确,配合也很默契:司马昭攘外、司马师安内。司马昭曾在嘉平四年以监军的身份统兵七万南伐东吴,日后一直活跃在帝国西线,长期督军抵挡蜀将姜维的骚扰,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。

当年东吴诸葛恪的入侵气势非同小可,出兵数量巨大,大有长驱直入问鼎中原之意;值此危急时刻,司马师也只是在京都坐镇大局而已。淮南叛乱爆发,战况正如群臣所料,雷声大雨点小,虎头蛇尾收场。司马昭本人自淮南初叛后就攻打过东吴,此后更是抗拒过姜维这样的大敌,清楚淮南风土地形、带兵经验丰富的他实在是最佳人选。只是,司马昭为何不主动请缨分忧,反而任凭病重的大哥亲自出马?

疑点二:怂恿本该静养的司马师亲自去前线的三人和司马昭大有干系。

傅嘏、钟会、王肃三人属于第一批倒向司马氏的魏朝高官,堪称司马氏的死党。傅嘏出身北地大士族傅氏,是东汉名臣傅燮的侄孙。早年因与大将军曹爽的心腹何晏等人不和,仕途坎坷,只有司马懿肯收留他,司马懿死后顺势转为司马师的智囊。

正是傅嘏危言耸听,淮、楚地区的兵士素来骁勇,其势不可当。万一诸将战斗不利,大势一去,那么您的“大事也会失败了!”一句重话,激的原本打算卧病在床的司马师蹶然起曰:“我请舆疾而东!”傅嘏也没说错,司马师连命都没了,其“大事”的确失败了。在司马师死后违背曹髦诏令,把军权移交给司马昭这一事件也有傅嘏的份,其行为充满无间道的色彩。司马昭辅政后傅嘏以功进封阳乡侯,增邑六百户。

作为钟繇的儿子,钟会的名气比他老爹还大。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是司马昭的首席智囊兼心腹,却很少有人知道,提拔钟会以秘书郎出仕的伯乐是司马师。在司马昭违背曹髦诏令直逼洛阳取得辅政地位的密谋中,钟会起的作用比傅嘏还大。以至于年才三十的钟会在事后得封东武亭侯,邑三百户。

王肃,他除了是王朗的儿子外,还有两个超然的身份:晋文帝司马昭的岳父,晋武帝司马炎的外公!至此,一个基于司马师之死而获利丰厚的利益集团悄悄浮出水面。

疑点三:导致司马师之死的当事人——文鸯,在两年后的迥异表现。

公元257年,诸葛亮的堂弟,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杀死扬州刺史乐林,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氏,东吴派兵三万响应,统兵大将就是先前降吴的文鸯父子。

面对这场声势最为浩大的淮南三叛,司马昭干脆挟持魏主曹髦和郭太后随军,督军亲征淮南,二十六万魏军四面合围寿春城。

司马昭战略应对得当,东吴方面也无出类拔萃的人才。围城近一年后,寿春外无救兵,内无粮草,陷于崩溃的边缘。早在魏国时期,文钦就与诸葛诞不和,只是因为反对司马氏而勉强联合,事态紧急后老矛盾爆发,文钦死于内讧中。

面临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,以及士气低落的淮南军,文鸯却毫无两年前横扫千军的气概,他甚至缺乏同归于尽的勇气,竟然翻墙投降了可说是仇敌的司马昭。

文鸯的武力,是否真如传说中那么强悍?也许两年前文鸯能够单骑闯关至魏军本阵,只是对方有人故意放水,因为有人需要这个惊悚的效果;否则三国时代并没有甲骑具装,不消说乱箭射杀,魏军十万人就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