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矮大紧”点评诸葛亮,罗贯中和他比谁更懂三国?大家自己来体会

凭证是《晓说》以下几集:《他们是三国的主角,简直厉害到飞起》、《三国梦之队,军师的女人们》。大致观点:把诸葛亮归纳为一个内忧外患、军事谨慎、不懂花招、不进步之人。还欺负刘禅年轻人。

带刀斧手觐见刘禅、垄断军政权力。充当第二号曹操的人。刘禅死后20年没有为他建庙,君臣关系也不好……诸如此类的事情。这次不一个一个地批驳。因为以上观点,但凡一个谈论三国史的应该都没有脸去看人。均为现场爆炸的基本错误。

上次在曹操墓时,其人惹恼了大量考古学和史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。评论他在三国史上的地位——其实是一坨那啥。他一张开嘴就是一坨一坨的,我不知道人为啥这么自信?他比“罗灌水”更厉害?奉上以下文字大家自行去体会。

中国人,根据对诸葛亮的理解程度,在我个人看来,我们可以分成三类。第一类便是后文所述:我根本没听说过或者对诸葛亮的理解仅限于一些民间印象(包括游戏和二次元粉丝)。

第二类:读过《三国志》的正史,或者通过其他一些二手、三手、四手……七手、九手(包括厦大教授品三国系列)等史料了解了一些诸葛亮的历史。而在第2类里面,尤其容易出现翻案诸葛亮的。

他们面对的对象往往不是学术界,而是公众;他们要翻的对象,或他们要推翻的目标,它不一定是官方历史上的诸葛亮,而是《三国演义》刻画的诸葛亮。他们的卖点通常是“让我告诉你,历史上的诸葛亮与你的印象不同!”

然而,为了强调“不一样”的区别,他们会抓住一些句子来贬低诸葛亮——反转文章嘛,大抵如此。如果说“历史上和小说中的诸葛亮都不是一个好法”,显然还不够令人震惊。

当然要把其他一些谋士和将军褒奖得比天还要高,以表明诸葛亮有一个虚假的名声,常年受到愚昧人的赞扬。只有我能推翻这个案子,让历史人物恢复清白。而你们这些重复历史的人就是被官方历史书灌输了。

第三类是:读完过《三国志》,了解裴注,了解陈寿为晋国所写的一些阴阳曲笔词的具体含义,对诸葛亮有比较全面的了解。在这种程度上,一般不太可能故意诋毁。因为我们知道“官史上的和小说中的诸葛亮都不是很强的方式,但他们都很强”。

如果知晓到这一层,还是再说那几句话:“我告诉你,诸葛亮和你的印象不一样,太可怕啦!”那就是有目的地找到一个话题——或者是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书,而是有目的地读错了。举一反三,各种夸张的“我要揭露历史上真正的XX”。

实际上是在利用人们的叛逆心理。利用年轻人的叛逆时期,对所有现有知识持质疑态度。他们想把所有现有的图像颠覆掉,再踩上10000只脚。因此,诸葛亮并不是这种寻找词语来颠覆内在形象,借机推翻案件的唯一受害者。

“高某人”的评价是黑暗观点的集合。但是太暗了。一句“未封过侯”,暴露了底牌,其实是一个没有读书的典范。照我估计,他当时是提前在各个摊位上匆匆读了一圈阴谋论,然后匆匆上台。也让“亮黑”们丢了脸。

再说罗贯中的“居心”。《三国演义》中诸葛亮的意思可能相当于刀法精奇“周主任”、剑法通神“蒋校长”。你认为用刀法精奇形容伟人或名人是责骂他还是赞扬他?都不是,这是表达错了。

中国古代的评书和小说,是给老百姓和底层知识分子看的。老百姓不清楚什么是庙堂,什么是军事。他们只接受京剧和剧本的背景。所以《演义》是根据他们的逻辑来编译。

因此:诸葛亮、许世基和李靖等被刻画成“牛鼻子”。张飞、程咬金、胡大海这种则被描述为花脸憨憨。所有的皇帝长了一对柔软的耳朵,坏人总是皇后和国舅。

要歌颂“杨宗保”和“包老黑”,就应该称“潘仁美”和“庞太师”为反派。作战取决于单一的决斗和个人血槽值;谋略就是伏击和火攻;这些才符合普通人简单的世界观。大致就是这样。

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位不算经常可以遇见的军略分析家。《演义》除了抄袭《隆中对》,别的都没提到。历史上的诸葛亮,他是一位以《蜀科》为准绳的庙堂家。陈寿都已经加上“用心平而劝诫明”了。《演义》也没有提到它。

在历史上的诸葛亮,治军严格像上帝一样。后来,西晋、南北朝、隋唐以及宋还在使用他的军事训练方法。所谓“军队在国内外,人民无忧虑”,这在《演义》中还是没有被提及。

只是给他设定了:各种各样的火,各种各样的玩弄张飞刻薄人。各种各样的“一声炮响,埋伏四起”,还有各种各样的锦囊来做一些小动作。

在历史上,诸葛亮是“英霸之气”,史诗级别的宰相、伟大的庙堂家、治国治军的顶流人才。在《演义》中,他已经成为一个“使用邪法的道士”。这是格局太小了。

《演义》全书,初衷是为读者服务的、缩略了。譬如:很多游戏爱好者认为徐州和荆州只是几个城池(小说也有这么刻画的)。不知道这是一个行政范围,都认为战场是2边军阵对峙,谋士就是读几句话。

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“大将军录尚书”以及“三公首相”的权责,都是令人费解的。鲁迅先生说:罗贯中“写刘备看起来像伪、诸葛亮像妖”。这不是夸赞。刘备是历史上的英雄。

他慷慨而不屈不挠。他才是所谓的“枭雄”。但罗贯中把他描述成为一个“爱酱哭泣袋”,也很虚伪。在历史上,诸葛亮是一位智者,精通外交、战略和内政。但罗贯中把他写成了“妖道”。因为这很容易被理解。

同样的,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