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良和陈平关系好吗(对手)

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时,身后有两位谋士功不可没,这两位谋士分别是张良和陈平。“留侯画策,陈平出奇,功若泰山,响若坻聩。”意思是张良能够出谋划策,陈平善于出奇制胜,这二人的功劳就好像泰山,功绩显赫就像山崖崩塌那样响亮贯耳。

大汉王朝的兴荣繁盛都建立在两位的才谋之上。然而,不管在生前还是身后,两人所获得的待遇都有着天壤之别。张良和陈平也是完全不同的人,张良擅阳谋,运筹帷幄;陈平擅阴谋,以奇制胜。

后世常常将他们一起比较,或许就在他们谋略天下的时候,未曾不暗自较劲过。不过一个是大智慧,一个是小聪明,孰高孰低高下可见。

从刘邦的信任程度比较

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,伴随刘邦一路走来,最受亲信的无疑是他在沛县的一班老兄弟如萧何、曹参、卢给、樊哙、周勃等人。在这群人当中,萧何作为刘邦的老上级,其身份地位是最高的。

然而萧何尽管知书达理、胸有韬略,但在起事之前最高官职不过是一县主吏。加上和刘邦本乡本土,平时一起喝酒话闲,因此刘邦虽然面子上敬他三分,却远远达不到尊崇的地步。

史书说刘邦当亭长时对“廷中吏无所不狎侮”。但是张良不一样,张良出身高贵,其祖上“五世相韩”,是个地地道道的贵族后裔,而且张良曾经亲自率人狙杀秦始皇,博浪沙惊天一击虽然误中副车,却赢得了名满天下的美誉。

仅凭这点,张良就足以使秦末舞台上所有风云人物对其礼敬三分。刘邦初次与张良认识的时候,所拥有的不过是一支衣衫槛褛,不满千人的农民军。很明显,两人的差异是巨大的。

论身份,一个是贵族之后,一个仅仅是平民论名气,张良名满天下,而刘邦一出沛县就只是一个“天下无人识君”挑事者。从实力来说想来刘邦手下的人马,远远没有多少在张良面前炫耀的资本。

公元前208年,沛公刘邦率领几千人掠地至下邳。公元前209年,陈涉起义,张良也在下邳聚结了一百多青年的一支队伍,打算去投靠代理楚王景驹。二人在这里相见恨晚,于是张良放弃投奔景驹的想法,跟随刘邦共议大事。

张良愿意追随刘邦是因为刘邦能听进他的计策,让张良有终于获得知音的感觉。二人惺惺相惜,一开始就是从朋友的关系交心,刘邦甚至以师相称。

陈平家中贫苦,在他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,和兄长陈伯二人相依为命,兄长一人耕种家中的三十亩薄田,供陈平外出读书游学。陈胜吴广起义后,陈平与几位同乡好友一起投奔魏王门下做了谋士,魏王将他任命为太仆。

谋士本以出谋献策为生,然而魏王不采纳他的谋略,加上别人谗言构陷,陈平于是只能另投高明。后来陈平追随项羽,在攻打秦国的时候立下大功,项羽赐给他爵位。

等到项羽在彭城称王的时候,陈平打败殷王,项羽将陈平封为都尉并且赏赐黄金。但是好景不长,刘邦攻下殷地后项羽十分生气,将过错怪罪在当初平定殷地的将领头上,准备把他们全都杀了泄愤。

陈平也在行列之中,为了保命他便把当初赏赐的黄金连同官印送还项羽,孤身投奔汉营。单从这一点来说,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和亲密程度就远比不上张良了,一次易主可能是时运不济,两次易主便有“乱臣”之嫌。

另一方面,从时间上来说,陈平投靠刘邦时间较晚,这个时候刘邦早已今非昔比,不仅贵为汉王,手下谋臣勇士一大堆,而且每天前来投奔的各色人才络绎不绝,与陈平同一天来的就有十多个。

尽管陈平凭借出众的谈吐一举脱颖而出,获得了刘邦的赏识,但这时的刘邦最多对他比较看重,怎么也不可能比得上当初张良的待遇了。

这注定陈平和刘邦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只能严格限制在君臣关系之中,远远不及张良和刘邦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情。

更何况陈平加入的时候,张良的地位已坚如磐石,深得刘邦本人及其重要将领的信任和支持,刘邦在决断大事的时候,首先想到的便是听取张良的意见。聪明的陈平对此一目了然,自然不会做出与张良抢风头的傻事。

从二人性格特色比较

张良好阳谋,陈平爱阴谋。张良行事光明磊落,他的谋略是放在明面上的,陈平则不同,陈平的谋略常在于出其不意,背地里坑你一把。

即便张良在遇到黄石公之后,在为人处世上有了成长,也不屑于阴谋诡计,而是将计策摆在明面上,多方面掣肘敌人,让对方明知是计也不得不入局。刘邦入关中一战,当时刘邦是第一个攻到关中的,但函谷关雄伟不可下。

刘邦转战武关。随后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