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崇焕背叛大明了吗(没有)

袁崇焕是明末蓟辽总督,抗清名将,然而最后他却被崇祯皇帝处死。有人说他是汉奸,有人说他是忠臣,那么袁崇焕到底出卖了明朝没有呢?是不是汉奸呢?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,探寻袁崇焕的一生吧!

 

1.初入仕途

袁崇焕,字元素,广东东莞人。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,做了福建邵武知县。袁崇焕非常喜欢军事,经常和人谈论兵法,而且还向老兵询问边塞的情况,久而久之,他的兵法也精进了。他认为自己已经具备镇守边关的能力,只差一个机会。

天启二年,袁崇焕机会来了,他被御史侯恂提提拔为兵部主事。此时,广宁被后金攻占了,朝廷就紧急商讨对策,派谁去镇守山海关呢?

袁崇焕知道后,一个人去山海关查看地形,回来后,袁崇焕就上奏说,只要给他军需物资,他一个人就能守住山海关。

于是朝廷提拔袁崇焕为兵备佥(qiān)事(副职),兼管山海关关外的的军队,给了他二十万金,用来招兵。不久,经略(官职)王在晋重用了袁崇焕,调他去驻守中前所,管理军务,接着又安排他去安排失业人员。

虽然王在晋重用袁崇焕,但袁崇焕并不重视王在晋,王在晋在八里铺修城墙,袁崇焕认为此举不妥,两人产生了矛盾。当大学士孙承宗来山海关巡察时,袁崇焕向孙承宗建议援救十万难民。

于是,孙承宗派王在晋去救难民,可是王在晋救援失败了,使孙承宗极为恼火,便不同意王在晋修城墙。

随后,孙承宗召集文武官员商量如何防守?袁崇焕提议守宁远,孙承宗觉得可行,并任用了袁崇焕,袁崇焕也不负众望,把宁远治理的井井有条。

2.守宁远

天启四年,宁远城修建完毕,因为宁远是关外重镇,为了保护宁远,孙承宗和袁崇焕决定派兵占领了锦州,松山,杏山等地,这样就把宁远变成了内地。

不久,孙承宗被免职,高第接替了他。高第认为关外是守不住的,便命令全部撤军,但袁崇焕宁死不撤军,高第无奈,只好将锦州的军民都撤离了。

天启六年,努尔哈赤要率军进攻宁远,高第只重兵防守山海关,而不去救宁远。袁崇焕知道后,写下血书与大将满桂等人盟誓死守宁远。努尔哈赤此时想劝降袁崇焕,但袁崇焕拒绝了。

努尔哈赤就率大军攻打宁远,袁崇焕用西洋大炮轰炸后金军队,后金军被轰炸得溃不成军,努尔哈赤只好退军。袁崇焕就这样守住了宁远。

3.辞官

宁远大捷后,袁崇焕开始骄横了,他与满桂有了矛盾,于是请求将满桂调走,但经略王之臣却想留住满桂,袁崇焕又和王之臣闹意见,朝廷只好将两人分开,王之臣守关内,袁崇焕守关外。

不久,努尔哈赤病逝,袁崇焕此时就想和后金议和,便亲自给皇太极写了一封信。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议和,便率军去攻打朝鲜。

朝鲜和毛文龙(平辽总兵)都向明朝求救,朝廷就派袁崇焕去救援他们。袁崇焕受命,派水军援助毛文龙,击退了后金军。后金军撤退后,又来围攻锦州,但伤亡惨重,且久攻不下,只好撤军了。

此时,朝中的魏忠贤等人排挤袁崇焕,说袁崇焕不救锦州,不给他赏赐,袁崇焕一气之下辞官回家了。

4.重新被任用

天启七年,天启皇帝去世了,崇祯即位,除去了魏忠贤等奸臣。在大臣们的建议下,崇祯重新任用了袁崇焕,袁崇焕回朝后,担任兵部尚书。

重新被朝廷重用,使袁崇焕喜不自胜,对崇祯说五年内可以收复辽地,但事后又觉得失言,于是他又改口,说五年内收复辽地有困难,需要更多的军用物资等,崇祯同意了袁崇焕的要求。

接着,袁崇焕害怕再次受到朝中大臣们的排挤,就把自己的担心也告诉了崇祯,于是崇祯收回王之臣和满桂的尚方宝剑,赐给了袁崇焕。接着,袁崇焕又向崇祯推荐了祖大寿,何可刚,赵率教三人帮助他完成收复辽地的计划。

袁崇焕保证:如果五年内没有完成计划,他将杀了这三人,自己去司法部门领死。崇祯二年,毛文龙耗费的钱粮太大,袁崇焕就请朝廷派人管理毛文龙的军饷。

这使毛文龙很不高兴,即使袁崇焕用宾客之礼接待他,他的态度还是很傲慢。于是,袁崇焕就对毛文龙起了杀心,不久,袁崇焕列出毛文龙十二条罪状,并用尚方宝剑杀了毛文龙。

5.被处死

崇祯二年,皇太极率军攻打山海关,袁崇焕就率祖大寿,何可刚入关守卫。但是不久,皇太极攻下了遵化,三屯营,直逼北京,袁崇焕又率军护卫京城。

崇祯大悦,赐宴慰劳袁崇焕,宴会上,袁崇焕以兵马疲惫为由,请求修整,但崇祯不同意。袁崇焕就驻军城外,与后金军交战时,袁崇焕用火炮轰炸后金军,后金军不敌,便撤军了,京城之围也解除了。

而朝中大臣却认为是袁崇焕放清兵入关,就说袁崇焕与后金有勾结,崇祯半信半疑。但此时,后金也用离间计陷害袁崇焕,说袁崇焕与他们有秘密约定,崇祯便中了计把袁崇焕下狱了。

此时魏忠贤的余党想给魏忠贤报仇,说袁崇焕擅自与后金议和,私自杀了毛文龙,应该定袁崇焕死罪。崇祯也听信了这些话,在崇祯三年下令处死了袁崇焕。

袁崇焕被杀的原因,几百年来都争论不休,有人说袁崇焕被杀是冤枉的,有人说他被杀是罪有应得。袁崇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为什么崇祯要杀他呢?具体分析如下:

1.袁崇焕的为人

袁崇焕为人过于耿直了,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好。袁崇焕在辽东时觉得王在晋没有长远目标,没有能力修理城墙,于是很多事情都自己处理,这就和王在晋产生了矛盾。

在宁远大战时,高第要撤军,袁崇焕宁死不撤,便与高第也产生了矛盾;当宁远大捷后,袁崇焕就骄傲起来,又与满桂发生了矛盾。可见,他不擅长处理同僚之间的矛盾,也容易竖敌。

2. 袁崇焕行事比较大意

袁崇焕做事,缺乏周全的考虑。比如,他给皇太极亲自写信要求议和,虽然是出于对朝廷的考虑,但议和的大事,不是一个他能随便做主的。

再比如,崇祯登基后,袁崇焕再次被重用,他先说五年内收复辽地,事后又反悔,还提出许多的要求,虽然崇祯答应了,但他也给崇祯留下了不好的印象。

崇祯二年,袁崇焕又拿尚方宝剑处死了毛文龙。后金军围困北京时,袁崇焕率军护卫京师,崇祯犒劳他,他却以兵马疲惫为由请求修整。这就给人留下他恃宠而骄的印象。

3.他人的陷害

树敌太多,终被陷害。虽然袁崇焕解除了后金军对京城的威胁,但朝中大臣们都认为是袁崇焕引清兵入关的,还众口一词,说他与后金有勾结。三人成虎的道理,大家都懂,这时崇祯很难不怀疑他。

而且后金也设计离间他与崇祯,彻底毁灭了崇祯对袁崇焕的信任,所以袁崇焕被下了狱。下狱之后,魏忠贤的余党也落井下石、推波助澜,最终令袁崇焕被处死。

从以上历史来看,袁崇焕并没有背叛明朝,然而他却以通敌卖国的罪名被处死,这都与他的自身做人有关,也与朝廷里的内斗有关。

从他自身来讲,他行事高调,不会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,经常得罪了与他共事的官员,所以朝中没有人替他说话,反而诬陷他。

从朝廷内斗来看,魏忠贤的余党与袁崇焕是水火不容的,而高第,满桂一派的官员们,也与袁崇焕有过节。只要袁崇焕稍有差池,自然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。

再加上,多次败于袁崇焕的后金,更是希望袁崇焕死。于是,朝廷内外的双重夹击,使他失去了崇祯的信任。